六安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(2020-2025)(征求意見稿)公布
發布時間:2020-09-07 14:05:52
近日,安徽六安發改委發布“向社會公開征求《六安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(2020-2025)》(征求意見稿)意見的公告”。
《規劃》提出,到2025年——
l 實現產業集聚發展,以燃料電池為核心的研發生產企業超過10家,燃料電池電堆和系統合計產量達到8000臺/年,氫能產業產值達到百億規模;
l 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應用規模達到600輛左右,燃料電池船舶示范應用規模在10艘左右,建成5座加氫站;
l 燃料電池固定發電系統在儲能、備用電源和冷熱電聯供等領域的累計裝機達到100臺(套),燃料電池分布式能源技術水平不斷提升。
推動建成合六氫經濟走廊,與合肥聯合打造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。應用市場空間極大拓展,以氫燃料電池船舶為紐帶,實現與長江流域、淮河流域上城市群的產業合作新格局。
同時,該規劃提出6大重點任務和5項保障措施。其中在重點任務方面的內容有:
(一)構建產業創新體系
重點突破CCM(催化劑制備到膜上)涂布和多層納米結構涂層技術,提升雙極板沖壓、焊接、鍍膜等工藝水平。
到2025年,商用車電堆額定功率超過120kW,比功率達到3.5-4.0kW/L;商用車燃料電池發動機耐久性超過15000小時;膜電極比功率達到1.6W/cm²。
打造“一院三平臺”創新支撐體系:組建六安市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研究院,組建氫能和燃料電池公共檢測平臺、氫能和燃料電池新型研發平臺、氫能和燃料電池國產化適配平臺。
(二)打造產業高地
重點支持龍頭企業發展,聚焦關鍵組件制備工藝,實現大功率燃料電池電堆和系統規模化制造,到2025年孵化引進10家左右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配套企業落戶;
在金寨、霍山、霍邱等可再生資源豐富地區,試點開展質子交換膜(PEM)純水電解制氫、固體聚合物電解質(SPE)電解水制氫等技術研發和應用,開展氫儲能、熱電聯供、備用電源、工業應用、天然氣摻混等氫能多元應用技術示范。
(三)推動多元應用
公交車、市政用車、城際客車方面,到2025年,在現有301路公交線路的基礎上增加10路作為公交推廣線路,累計推廣燃料電池公交車80輛;環衛車、灑水車等市政用車中累計推廣10輛左右;推動在53路合六城際線路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10輛左右。
物流車方面,到2025年,燃料電池物流車以市內物流運輸示范為主,推動實現城際間物流運輸的示范推廣。
燃料電池船舶示范應用方面,在佛子嶺、磨子潭、眉山、響洪甸水庫等庫區旅游航道開展小型燃料電池船舶示范運行。到2025年,六安市氫燃料電池船舶示范數量累計為10艘左右;到2030年,示范應用規模可達百艘。
非交通燃料電池示范應用方面,到 2025 年,建成氫-電綜合調峰電站 1 座。到 2030 年,建成氫-電 綜合調峰電站 3 座。
(四)構筑供應網絡
以馬鋼、昊源化工、晉煤中能、中鹽紅四方為重點,布局工業副產氫提純與應用相關技術與產業;加強與法國液化空氣集團、美國空氣產品公司、 皖禎氣體等企業的氣源供應合作。
到 2025 年,新增 4 座固定式加氫站,加氫站選址位于重要交 通樞紐(火車站)等周邊、物流園區以及油(氣)站等;到 2030 年,新增 5 座加氫站。
(五)加強區域合作
與合肥聯合創建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,支持六安市明天氫能與合肥科威爾等產業鏈關鍵龍頭企業強強聯合;加強與馬鞍山、蕪湖、銅陵、淮南、蚌埠等沿江河城市合作,提升六安市船舶用大功率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研發制造能力。
(六)實現人才集聚
積極對接長三角氫能領域優渥的高層次人才資源,推動六安市本 科、高職、職業技術學校等院校開設氫能及燃料電池相關的專業,培育專業化、高水平的氫能技術人才;依托院士工作站等高層次人才引進平臺,聚焦膜電極、燃料電池電堆及關鍵材料部件、動力系統集成、檢驗檢測等專業領域,引進培育行業領軍人才。
《規劃》提出,到2025年——
l 實現產業集聚發展,以燃料電池為核心的研發生產企業超過10家,燃料電池電堆和系統合計產量達到8000臺/年,氫能產業產值達到百億規模;
l 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應用規模達到600輛左右,燃料電池船舶示范應用規模在10艘左右,建成5座加氫站;
l 燃料電池固定發電系統在儲能、備用電源和冷熱電聯供等領域的累計裝機達到100臺(套),燃料電池分布式能源技術水平不斷提升。
推動建成合六氫經濟走廊,與合肥聯合打造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。應用市場空間極大拓展,以氫燃料電池船舶為紐帶,實現與長江流域、淮河流域上城市群的產業合作新格局。
同時,該規劃提出6大重點任務和5項保障措施。其中在重點任務方面的內容有:
(一)構建產業創新體系
重點突破CCM(催化劑制備到膜上)涂布和多層納米結構涂層技術,提升雙極板沖壓、焊接、鍍膜等工藝水平。
到2025年,商用車電堆額定功率超過120kW,比功率達到3.5-4.0kW/L;商用車燃料電池發動機耐久性超過15000小時;膜電極比功率達到1.6W/cm²。
打造“一院三平臺”創新支撐體系:組建六安市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研究院,組建氫能和燃料電池公共檢測平臺、氫能和燃料電池新型研發平臺、氫能和燃料電池國產化適配平臺。
(二)打造產業高地
重點支持龍頭企業發展,聚焦關鍵組件制備工藝,實現大功率燃料電池電堆和系統規模化制造,到2025年孵化引進10家左右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配套企業落戶;
在金寨、霍山、霍邱等可再生資源豐富地區,試點開展質子交換膜(PEM)純水電解制氫、固體聚合物電解質(SPE)電解水制氫等技術研發和應用,開展氫儲能、熱電聯供、備用電源、工業應用、天然氣摻混等氫能多元應用技術示范。
(三)推動多元應用
公交車、市政用車、城際客車方面,到2025年,在現有301路公交線路的基礎上增加10路作為公交推廣線路,累計推廣燃料電池公交車80輛;環衛車、灑水車等市政用車中累計推廣10輛左右;推動在53路合六城際線路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10輛左右。
物流車方面,到2025年,燃料電池物流車以市內物流運輸示范為主,推動實現城際間物流運輸的示范推廣。
燃料電池船舶示范應用方面,在佛子嶺、磨子潭、眉山、響洪甸水庫等庫區旅游航道開展小型燃料電池船舶示范運行。到2025年,六安市氫燃料電池船舶示范數量累計為10艘左右;到2030年,示范應用規模可達百艘。
非交通燃料電池示范應用方面,到 2025 年,建成氫-電綜合調峰電站 1 座。到 2030 年,建成氫-電 綜合調峰電站 3 座。
(四)構筑供應網絡
以馬鋼、昊源化工、晉煤中能、中鹽紅四方為重點,布局工業副產氫提純與應用相關技術與產業;加強與法國液化空氣集團、美國空氣產品公司、 皖禎氣體等企業的氣源供應合作。
到 2025 年,新增 4 座固定式加氫站,加氫站選址位于重要交 通樞紐(火車站)等周邊、物流園區以及油(氣)站等;到 2030 年,新增 5 座加氫站。
(五)加強區域合作
與合肥聯合創建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,支持六安市明天氫能與合肥科威爾等產業鏈關鍵龍頭企業強強聯合;加強與馬鞍山、蕪湖、銅陵、淮南、蚌埠等沿江河城市合作,提升六安市船舶用大功率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研發制造能力。
(六)實現人才集聚
積極對接長三角氫能領域優渥的高層次人才資源,推動六安市本 科、高職、職業技術學校等院校開設氫能及燃料電池相關的專業,培育專業化、高水平的氫能技術人才;依托院士工作站等高層次人才引進平臺,聚焦膜電極、燃料電池電堆及關鍵材料部件、動力系統集成、檢驗檢測等專業領域,引進培育行業領軍人才。
推薦新聞
-
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
2024-05-08
-
重磅!又一省份全面放開化工園區外制氫!
2024-03-28
-
現代氫能首批氫能物流車示范項目在廣州開啟試運營
2023-12-25
-
最高1000萬元補助!武漢青山區征求意見促進氫能產業發展
2023-12-22
-
我國西南地區最大氫燃料電池供氫中心正式投運
2023-12-22
上一篇文章:《北京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規劃》發布
下一篇文章:曹仁賢:未來用氫能發電更有可為